文章来源:佛像雕塑艺术微信公众号
正定(真定),历史上风云际会、名人辈出。秦汉之际,有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三国出名将常山赵子龙;北宋传太祖赵匡胤因在此得谶语“遇显即毁,遇宋即兴”,重铸千手观音、重建隆兴寺;而最近曾主政过这里的大人物,不妨自行搜索。就现存历史遗迹而言,正定也堪称是河北省最重要的古城之一。
本文是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正定古建筑后写的纪略,将文中的时代局势、旅行经过、古城风貌与几年前自己访古的经历对比,颇有沧海桑田的感慨。现将《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配以新老照片,梁先生原文如下:
绪言
今春四月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
除隆兴寺及四塔这外,更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的发现,计摄影或测量的建筑物十八处,详细测量者六处,略测者五处,其余则只摄影而已。
归来整理,觉得材料太多,非时半载不办,而且篇幅过大,非汇刊所能容,所以先作《纪略》,作为初步报告,所以称《纪略》者,因记而不考故曰“纪”,纪而不详故曰“略”。至于详细报告,则将俟诸日后,作《中国营造学社专刊》第五、六两集出版。
思成 志
二十二年八月
纪游
榆关变后还不见有什么动静,滦东形势还不算紧张,要走还是趁这时候走,”朋友们总这样说,所以我带着绘图生莫宗江和一个仆人,于四月十六日由前门西站出发,向正定去。
平汉车本来就糟,七时十五分的平石通车更糟,加之以“战时”情形之下,其糟更不可言。沿途接触的都是些武装同志,全车上买票的只有我们,其余都是用免票“因公”乘车的健儿们。
车快要涿州,已经缓行,在铁路的西边五、六十米,忽见一堆若人注目的小建筑物。围墙之内在主要中线上;前面有耸起的塔,后面有高起的台基,上有出檐深远歇山的正殿;两山没有清式通用的山花板,而有悬鱼;塔之前有发券的三座门。我正在看得高兴,车已开过了这一堆可爱的小建筑,而在远处突然显出涿州的城墙,不到一分钟,车已进站停住,窗前只是停在那里的货车和车上的军需品。
回程未得在此停留,回来后在《畿辅通志》卷一七九翻得“普寿寺在州东三里,浮图高十丈。……”又曰“一名清凉寺,在城东北三里,地名北台,浮图石台俱存,……中有万历时碑记,传为宋太祖毓灵之所云。”
▲涿州老照片
车过保定,下去了许多军人,同时又上来了不少,其中有一位八十八师的下级军官,我们自然免不了谈些去年一二八的战事。
下午五时到正定,我和那位同座的军官告别下车。为工作便利计,我们雇了车直接向东门内的大佛寺去。离开了车站两三里,穿过站前的村落,又走过田野,我们已来到小北门外,洋车拉下了干枯的护城河,又复拉上,然后入门。
进城之后,依然是一样的田野,并没有丝毫都市模样。车在不平的路上,穿过青绿的菜田,渐渐地走近人烟比较稠密的部分。这些时左边已渐繁华,右边仍是菜圃。在东(左)边我们能看见远处高大的绿色玻璃庑殿顶;东南极远处有似了望台的高建筑物。
顺着地平由左向右看(由东而南而西)更有教堂的塔尖;八角表的塔(那是在照片里已瞻仰过的天宁寺木塔);绿色玻璃屋顶;和四方形的开元寺砖塔。
我因在进城后几分所得到的印象,才恍然大悟正定城之大出乎意料之外。但是当时我却不知在我眼前这一大片连接栉比屋舍之中,还蕴藏着许多宝贝。
▲天宁寺塔老照片
在正定的街市上穿过时最惹我注目的有三样东西:
一、每个大门内照壁上的小神龛,白灰的照壁,青砖的小龛,左右还有不到一尺长的红纸对联;壁前一株夹竹桃或杨柳,将清凉的疏影斜晒在壁上,家家如此,好似在表明家家照壁后都有无限清幽的境界。
二、鼓镜特高的柱础;沿街两旁都有走廊,廊柱下石础上有八九寸高的鼓镜,高略如柱径;沿街铺廊的柱础都是如此,显然是当地的特征。
三,在铺廊或住宅大门檐下,檐檩与檐枋之间,都不用北平常见的垫板,而用三杂荷叶或荷花垫托,非常可爱。此外在东西大街两旁的屋顶上,用砖砌成小墩,上面有遮过全街宽的凉棚架,令我想到他们夏天街上的清凉。
▲如今正定古城内
在一架又一架凉棚架下穿行了许久,我左右顾看高起的鼓镜和檩枋间的小垫块,忽然已到了敕建隆兴寺山门之前。
车未停留,匆匆过去,一瞥间,我只看见山门檐下斗拱结构非常不顺眼。车绕过了山门,向北顺着一道很长的墙根走,墙上免不了是“党权高于一切”,“三民主义……”一类的标语。
我们终于被拉到一个门前放下,把门的兵用山西口音问我来做什么。门上有陆军某师某旅某团机关枪连的标识。我对他们说明我们的任务,候了片刻,得了连长允许,被引到方丈去。
▲隆兴寺山门(2016)
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和尚出来招待我们,我告诉我们是来研究隆兴寺建筑的,并且表示愿在此借住,他因方丈不在家,不能作主,请我们在客堂等候。
到方丈纯三回来,安排停当之后,我们就以方丈的东厢房做工作的根据地。但因正定府城之在,使我们住在城东的,要到西门发封电信都感到极不方便。
在黄昏中,莫君与我开始我们初步的游览。由方丈穿过关帝庙,来到慈氏阁的北面,我们已在正院的边上;在这里我才知道刚才进小北门时所见类似了望台式的高建筑物,原来是纯三方丈所重修的大悲阁。
▲20世纪初的大悲阁
到梁先生一行考察时几乎已全部坍塌
图片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在须弥座上,砌起十丈多高的半圆拱龛,类似罗马教堂宫苑中的大松球龛(NichofthePincCone),龛上更有三楹小殿,这时木匠正忙着在钉殿顶上的望板。
▲梁先生所见的大悲阁
宋代的灰塑、清代的巨阁
几乎坍塌殆尽
在大悲阁前,有转轮藏与慈氏阁两座显然相同的建筑相对而立。
我们先进慈氏阁看看内部的构架,下层向南的下檐已经全部毁坏,放入惨淡的暮色。殿内有弥勒佛立像,两旁有罗汉。
我们上楼,楼梯的最下几级已没有了,但好在还爬得上去。上层大部没有地板,我们战兢的看了一会儿,在几不可见的苍茫中,看出慈氏阁上檐斗拱没有挑起的后尾,于是大失所望的下楼。
我们越过院子,看了转轮藏殿的下部,与显然由别处搬来寄居的坦腹阿弥陀佛,不竟相对失笑,此后又凭吊了他背后破烂的转伦藏,却没有上楼。
慈氏阁转轮藏殿之间,略南有戒坛,显是盛清的形制。戒坛前面有一道小小的牌楼,形制甚为古劲。
▲牌坊背后从左到右分别是
转轮藏殿、戒坛、慈氏阁
穿过牌楼门,庞大的摩尼殿整个横在前面。天已墨黑,殿里阻深,对面几不见人,只听到上面蝙蝠唧唧叫唤。在殿前我们向南望了六师殿的遗址,和山门的背面,然后加到方丈去晚斋。
豆芽、菠菜,粉丝,豆腐,面,大饼,馒头,窝窝头,我们竟然为研究古建筑而茹素,虽然一星期的斋戒,曾被荤浊的罐头宣威火腿破了几次。
晚上纯三方丈来谈,说起前几天燕京大学许地山,容希伯,顾颉刚诸先生的来游。我将由故宫摹得乾隆年间重修正定隆兴寺图与和尚看,感叹了行宫之变成天主教堂,并且得悉可贵的《隆兴寺志》已于民国十八年寺产被没收为国民党党部的失却,现在已无法寻找。(校注〔一〕《隆兴寺志》为乾隆十三年手抄本,解放后已找到,现存隆兴寺保管所)
▲如今教堂在二五六医院内
0311-85093833 87168671
0311-85093730
石家庄市高新区长江大道9号筑业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