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琉璃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2-03-09 13:41:42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中国低温铅釉技术始现于战国时期的北方地区,之后在唐三彩、宋辽三彩以及元代琉璃构件中大放光彩。低温琉璃构件被用作宫殿建材始于北魏时期,封建政府直接管理琉璃建材之烧造事务始于北宋,设置官琉璃窑厂并委官督造始自元,明清两代也分别设有官琉璃窑厂。明清两代的琉璃产品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还被用来标志级别尊贵。

微信图片_20220309134637.jpg

琉璃黄釉和宫廷黄釉的色度坐标与断面显微结构

       在元末明初时期,新统治者为了兴建皇家宫殿和建筑,在南方地区烧制了一批宫廷专用建筑琉璃构件,成就了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明中都以及南京故宫等著名建筑遗迹。其中,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代表之一,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等并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遗址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该塔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宣德三年竣工;营建工程浩大,耗时16年。塔表面以白色琉璃砖和黄、绿、红、白、黑五色琉璃构件贴面,全身上下有金刚佛像万千,拱门两侧用琉璃构件砌成卷门,琉璃构件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是中国古代最精美的琉璃制品。

微信图片_20220309134637.jpg

景德镇出土琉璃

       据考古和研究表明,明代初期南京报恩寺塔的低温铅釉琉璃构件在南京、当涂、景德镇等地烧制。而在同一时期,景德镇也烧制了一批低温铅釉瓷。低温铅釉瓷,也称为低温颜色釉瓷,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景德镇专为宫廷烧造的颜色釉瓷更是种类繁多、达到了极高的境地。明清以来,中国其他烧造颜色釉瓷的窑口相继衰落或停烧,唯有景德镇窑为明清宫廷源源不断地烧造各种低温颜色釉瓷。其中,宫廷黄釉瓷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单色釉品种,从明初至清末从未间断烧造,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供御”瓷器之一。
       近年来,经南京大报恩寺塔遗址、安徽当涂琉璃瓦窑址以及景德镇瓷胎琉璃窑的考古调查工作,发掘出土大量明代早期琉璃标本,同时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也陆续出土了大量时代序列完整的明代黄釉瓷器。上述考古工作为深入探讨琉璃低温铅釉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考古学依据和实验测试标本。本项研究在考古发掘和调查的基础上,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光学显微镜和分光光度计,对19件出土于南京、当涂、景德镇的明代早期黄色琉璃构件,及15件出土于景德镇的宣德、成化、弘治宫廷黄釉瓷器进行了测试与研究,试图科学地揭示宫廷黄釉瓷器与明代琉璃的釉层成分、显微结构以及颜色特征,为全面认识明代宫廷黄釉瓷器与明代早期琉璃的技术传承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微信图片_20220309134637.jpg

当涂出土琉璃

       琉璃构件和明代宫廷黄釉瓷的釉层均属低温铅釉,并含有铁为呈色剂。即使是建筑户外用琉璃构件、宫廷祭祀或日常用黄釉瓷,其釉料基础配方和色料配方均无明显变化,仅成分有一些差异。关于琉璃釉的配方,宋《营造法式》有详细记载:“造琉璃瓦并事件,药料每一大料用黄丹二百四十三斤,每黄丹三斤,铜末三两,洛河石一斤。”明《工部厂库须知》中也对琉璃釉有记载:“黄丹三百六斤、马牙石一百二斤、黛赭石八斤。”其中黄丹即含铅物质,洛河石和马牙石即石英类矿物,铜末和黛赭石是呈色物质。关于宫廷低温釉配方,清《陶说》中记载:“黄色,用黑铅末一斤、碾赭石一两二钱合成。”但此配方中缺少硅质原料。清《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浇绿釉,用炼过的黑铅末加古铜末、石末合成”。此配方中提到用“石末”制釉。结合上述文献,可以推测宫廷黄釉也是由含铅物质(黑铅末)、石英类矿物(石末)以及含铁呈色物质(赭石)三者烧制而成。由此可以看出,宫廷黄釉的釉料配方与琉璃釉高度相似,中国历代低温铅釉的基础釉料配方基本具有一致性和传承性。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礼仪之邦,传统的中华美德薪火相传,祭祀文化就是其中的显著代表,中国历代王朝都有整套的祭祀制度、严格的祭祀规定。“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认为“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西、东、北、南、中五个方位,“土”居中,对应的颜色为黄色,故中国从古至今便有崇尚黄色的传统。明代初期,中国皇帝权力进一步集中,统治者严格规定了颜色使用的等级范围,而黄色为宫廷专用颜色之一。明代以前,中国传统祭器以金属器物为主,明代开国皇帝将所有祭器全部改为颜色釉瓷器,最终使得黄釉瓷有着极高的身份和地位。
       因此,早期由铁着色的低温黄釉烧造技术的落后,呈色不稳定、色泽不明亮的黄釉瓷已无法满足皇家的祭祀要求。之前有学者对铁系低温铅釉在氧化气氛下进行模拟烧成实验,发现铁含量较低时,釉层呈现出淡黄色;而铁含量稍高时,釉色变成偏红的琥珀色;铁含量继续增高,釉色呈现出棕色和深棕色;当铁含量增高到20%以上而铅含量稍低一些时,釉层呈现出红色。因此,受铁和铅含量的影响,纯正的黄色釉非常难烧制成功,釉层色调都会带一点红色调(琥珀色、棕色和红色)。
       琉璃构件和宫廷瓷器的釉色具有一定的共性,即位于黄色轴附近,呈现样品的黄色釉面色度本性。但不同类型样品的釉色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专家形容明代弘治正德以前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从实验数据来看,黄色琉璃构件釉面色度角较小且色彩饱和度较高,给人的视觉效果较为偏红偏深的黄褐色。而明代宫廷黄釉瓷器釉面色度角刚好位于色度坐标的黄色轴中心并且同样含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釉面视觉效果属于非常正的黄颜色。
       宫廷黄釉的色调纯正明亮,这正是明代初期琉璃釉技术传承与发展的体现。据研究发现,宫廷黄釉瓷器增加了透明釉层,即在色釉层和胎体之间还存在一层厚度在150-450μm的透明釉层,而黄色琉璃构件的铅釉层则直接涂覆于胎体之上。对琉璃和宫廷黄釉瓷器黄色釉层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宫廷黄釉瓷器黄色釉层下方的透明釉层不仅较厚,而且存在大量气泡。基于明初琉璃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使得宫廷黄釉瓷器釉面更加明亮。
       此外,由于低温铅釉透明度较好,胎体和底釉的颜色会不可避免的影响表面釉层颜色效果。对琉璃构件胎体和宫廷瓷器透明釉和胎体进行颜色测试,发现二者存在明显差异。琉璃构件胎体整体色调呈现出黄而稍偏红,而宫廷瓷器透明釉和胎体整体色调呈现出黄而稍偏绿。经前人研究,相对于明代初期琉璃构件,宫廷黄釉瓷器胎体中铁含量偏低,而铝含量偏高,透明釉中铁含量也较低,暗示了宫廷黄釉在明初琉璃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改进了胎体和透明釉的原料。
       本项研究梳理了明早期不同遗址或窑址出土建筑琉璃构件与明代黄瓷釉的工艺技术特征和发展规律,揭示出明代初期宫廷黄釉瓷器是明代初期琉璃低温铅釉技术与景德镇瓷器烧制技术进行融合的产物,初步勾勒了明早期官式琉璃的生产技术的传播发展轨迹。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