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成为海外文物回流的“主通道”和国际文物艺术品的“入海口”

2021-11-16 13:05:49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11月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下帷幕。首设的文物艺术品板块从开幕伊始就受到各方关注,成为本届进博会的新亮点和增长点。首次参加进博会的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等9家境外展商的41件文物艺术品达成购买意向,总货值达7.6亿元人民币,远超上届5件展品220万元的成交额。在达成购买意向的展品中不乏中国文物艺术精品。比如张大千的《惊才绝艳》《乔木芳晖》,齐白石的《红线盗盒》,傅抱石的《高人读书图》,黄宾虹《五十万卷楼图》,黎雄才《长江大桥》,吴冠中的《欢腾》《自选集》,常玉的《黄桌上的菊花瓶》等。依托进博会这一促进海外文物回流的“主通道”,上海已经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的“入海口”。

微信图片_20211116130847.jpg

常玉《黄桌上的菊花瓶》

微信图片_20211116130847.jpg

   张大千《惊才绝艳》

微信图片_20211116130847.jpg

   吴冠中《欢腾》

“精准服务”真正让“展品变商品”

       为什么这些顶级文物艺术品机构愿意携带高价值作品亮相进博会?一方面,得益于进博会艺术品、收藏品和古物5件免税政策,即每个境外展商在进博会展期内销售5件以内艺术品、收藏品和古物类进口展品,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另一方面,也是“上海服务”高效、精准的结果。进博会“5件免税”政策,看似简单,在实际操作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流程。为助力进博会“越办越好”,推动“5件免税”政策落地,在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与进博局、市商务委、上海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自贸区保税区等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衔接,理顺交易流程,完善服务保障,切切实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上海市文物局专门制定发布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艺术品、收藏品和古物类展品服务指南(2021版)》,为展商参展、藏家购买提供全流程操作指引。依托自贸区保税区通关便利优势和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服务优势,针对报关、物流、保税仓储、保税出区展示、布撤展、留购等各个环节,为所有展商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精准服务。上海文物商店作为进博会境外展商文物类展品进口代理商,为文物类展品后续的留购、清关等环节的办理提供保障。因此,本届进博会文物艺术品板块能够吸引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艺术品机构参展,参展申报展品达178件,最终达成7.6亿元购买意向,这背后是各方共同保障以及精准高效的“上海服务”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



“公益展示”鼓励“商品再变展品”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支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类展品监管和便利化措施的公告》,对于进博会展期内免税进境销售的文物类展品,在完成后续留购、支付、清关、交割等一系列手续后,将留在国内,并鼓励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文物类展品进行不少于三年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性展示服务。本届进博会已达成购买意向的文物艺术品中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公益展示”将更好地发挥这批享受免税政策的文物艺术品美育价值和社会效益,也是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和人文交流功能的另一种延伸方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已对本届进博会后续完成免税进境销售的文物艺术品公益展示进行了提前谋划,希望让更多没有机会进入第四届进博会参观的社会公众,能够通过公益展示服务的形式,一睹本届进博会留在国内的文物艺术品真容。

微信图片_20211116130847.jpg

微信图片_20211116130847.jpg

“改革试点”促进更多海外中国文物交易回流

       去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协议》,全国唯一的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在上海启动。下一步,上海市文物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第四届进博会为起点,紧紧围绕试点确定的“文物市场监管改革排头兵”“社会文物政策创新示范区”“社会文物保护利用新高地”总目标,聚焦社会文物管理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探索制定促进文物市场规范繁荣发展的创新制度,依托浦东新区合力打造“国际文物交易中心”,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做强做大文物交易平台,进一步壮大上海文物艺术品“朋友圈”,放大“入海口”,促进更多海外文物艺术精品交易回流,加快将上海建设成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