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首人俑铜灯折射出的中山国倡优文化

2021-09-28 16:34:31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距今2200多年前,在今天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曾经存在过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鲜虞族建立的千乘小国,在列国争雄的战国时期,它曾是战国八强之一,它骁勇善战、纵横捭阖,善于利用矛盾擢取利益,制衡各国力量,在周围众多列强大国的夹缝中艰难而顽强地生存了210余年,数代人历经坎坷、筚路蓝缕、三灭三起,励精图治之下日益壮大起来,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这就是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却可与战国七雄并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

银首人俑铜灯的发现及造型特点

       中山国王厝,是目前已知中山国七代国君中的第五位,他在位期间参与了“五国相王”,曾率师伐燕、开拓疆土,缴获了大量青铜礼器。中山王厝墓是已发掘的中山国王族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揭开了万里苍烟下古中山国灿烂辉煌的文明。
       1977年,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厝墓进行发掘,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精美绝伦的文物陆续出土,其中一座银首人俑铜灯尤为引人注目。它造型生动、惟妙惟肖,以人物动作、形象的传神为其主要特色,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派蛇舞人欢、歌舞升平的欢庆场面(图1、2)。铜灯高66.4厘米,宽55.2厘米,重约11.6千克,由人俑、蟠螭杆、灯盘和方座组成,为三盘九钟灯。人俑头部为银质,其余部分为铜质。人俑立于兽纹方形台座之上,右手握有一螭,螭是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特点是大肚容水,古代常将它用于灯具之上,寓有防火之意,因其形状与蛇相似,人们也常称作蛇。螭身蜿蜒向上,螭头上挺顶住长长的灯柱,柱面装饰有黑彩夔龙戏猴纹,柱子顶端有一盏圆形灯盘,柱子上的小猿猴仿佛在向上攀爬,寻求烛火之光。人俑左手抓着一条螭的尾巴,螭身体向外横出,螭头上挺,螭吻处托有一个灯盘,另有一螭盘踞于平地放置的大灯盘环沿,吻部顶住左侧螭的腰部,使整个铜灯重心稳定。每盏灯盘内,各有三只灯签,可根据不同需要点燃高中低三处灯烛。当灯盏点燃时,九只火烛高低错落,辉映出奢华氛围。

微信图片_20210928163654.jpg

图1 银首人俑铜灯正面

微信图片_20210928163654.jpg

图2 银首人俑铜灯背面

       人俑身着朱红色右衽宽袖龙凤锦纹长袍,广袖低垂,长裙曳地,腰间系有做工精致的带钩,从锦纹处可看出原来镶嵌的宝石、彩粉、颜料,虽都已随时间脱落,但仍能显露出这件华服非凡典雅、雍容华贵的气质(图3)。人俑束女式发髻,发丝纤毫毕现,丝丝不乱,头顶盖一罩巾,头后打着一个花结,缨带系于颌下,一幅狄人装束(图4)。面貌鲜活生动,双眉高高挑起,双目镶嵌的黑宝石熠熠闪光,两撇胡须微微翘起,神态优雅,笑容可掬(图5)。银首人俑铜灯不仅体现了当时工匠一流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而且再现了中山之地传统艺术表演者倡优的风貌。

微信图片_20210928163654.jpg

图3 人俑服饰及龙凤锦纹

微信图片_20210928163654.jpg

图4 人俑发饰

微信图片_20210928163654.jpg

图5 人俑面貌

中山国的倡优文化

       公元前770年,来自西北地区的白狄建立了中山国,因其都城中有一座小山而得名,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于其地理位置集中在太行山东麓沿线,燕南赵北之地,在商文化、周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不断影响和交融中,白狄人形成了具有鲜虞族特色的社会文化。倡优起源于民间节庆祭祀的娱乐活动,每逢社祭、腊祭,民众都要择闲会聚、相聚游戏、开怀畅饮,倡优就是在这种群众性娱乐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表演形式集歌舞、说唱、表演、杂耍为一体。
       倡优又称俳优、倡俳,是从事戏剧、诙谐剧演出的统称,倡、优、俳三者之间有所不同。倡是乐人,有唱之意,有时亦指领唱;俳为杂耍、杂戏、滑稽戏表演者;优指演剧弄戏之人,秦汉之前,俳优往往并称。演出以说唱逗乐为主,配以讴歌、舞蹈,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情节诙谐滑稽,内容雅俗共赏。
       文献记载,中山之人普遍喜好游艺之风,异常热衷于器乐、舞蹈、唱歌、琴瑟演奏、戏蛇杂耍等活动。随着从事戏剧演出和艺术创作的人群不断扩大,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以倡优为代表的特殊群体,他们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成为具有表演绝技的艺术人才,靠自己的技艺获得财物。身怀绝技的倡优会被邀请到宫廷中演出,不但能获得统治者的赏识,还能得到接近君主、猎取富贵的便利条件,更有甚者会被宫廷权贵纳入麾下,进而步入统治阶级。《国语·晋语》中记载,先秦中晚期,各地诸侯贵族纷纷将技艺高超的倡优招录到宫中。在当时社会中,比起靠劳作、战功获取财富的方法,倡优这种较易得到财富的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百姓还特意将子女送去学习各种技艺,以盼将来能成为较高层次的倡优,改变家族命运。《汉书》中记载 “家无斗宵,明琴在室”,描述了当时百姓家中已无粮可食,却依然有明琴在室的奇特景象。
       仔细观察银首人俑铜灯还会发现,人俑留着胡须却束女子发饰,俨然男扮女装,这是因为中山国盛行男女无别之风。北方夷狄不同于华夏国家遵循“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礼制,他们更多地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原始遗俗,崇尚男女无别、男女同权。《吕氏春秋·先识》中记载“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当时女性参与社会活动非常活跃,她们可以跟男子一同博弈、骑射、宴饮、歌舞、劳动、从军、参加祭祀活动,上层社会的女子还可以接受一定教育,贵族女性享有与其夫同等的政治地位,甚至出现过女子干政的现象。中山男子喜为倡优,好以男扮女装、诙谐滑稽来逗人笑乐,女子则倾向盛装打扮,以琴瑟技艺来博取富贵。
       倡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中山国人口、手工业、商业、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水平。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为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业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从农业领域中走出来,不再只追求温饱,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文化需求。倡优文化的兴盛繁荣,说明当时国家富足,百姓衣食无忧,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中山国的确拥有过相当长一段和平与稳定的发展时期,直到最后发展成为千乘之国。
  战     倡优,人们对其知之甚少,银首人俑铜灯的出土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