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文物古迹——尼山

2021-05-24 10:25:31

 文章来源: 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这种之于时光的伤感只是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一种解释。历来该句有以水比德、观水伤逝、参悟体道三种解读。“比德”喻的是水奔流不息,旋律是“向前的”。“伤逝”感的是水的去而不返,旋律是“向后的”。“体道”是以水的品格化人,旋律是“前后相续的”。国学大师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解释道:“逝,往义。舍同捨……不舍昼夜者,犹言昼夜皆然。年逝不停,如川流之长往。或说:本篇多有孔子晚年语,如凤鸟章,美玉章,九夷章,及此章,身不用,道不行,岁月如流,迟暮伤逝,盖伤道也。或说:自本章以下,多勉人进学之辞。此两说皆得之。宋儒以道体之说释此章,亦一解。”钱穆从《论语·子罕》整章出发兼有三种解释,更显平和与包容。

微信图片_20210524102737.jpg

尼山

       文中的“川”指河流,现如今已经很难考证出孔子在川观水的具体位置。若以孔子及其弟子的居处猜测,应该在泗水、沂水附近。古代文献中善用水喻理,以后文献中也多有对孔子在川观水的解读与补充,大多文献都言孔子是观“东流之水”,因为曲阜地势东高西低,河流均自东向西流,故排除了孔子是在鲁观水。结合孔子说话时的语境,人到暮年或困厄之时常哀叹时间与得失,所以孔子很有可能是周游列国时遇河川大水而有此感叹。从另外两种解释的角度出发,孔子又在感叹水的川流不息,昼夜向前,也显示了孔子内心的笃定与上下求索的决心和勇气。
       此句与尼山的渊源在于尼山上的古迹观川亭。尼山在曲阜东南六十里,本名尼丘山,为避圣讳去一字为“尼山”。尼山五峰连峙,五川汇流,是颜母祷生孔子之处,书院在中峰之山麓,下有坤灵洞,北为中和壑,其流为智源溪,溪即沂水之源。今山下的鲁源村,即《史记》中孔子生地“陬邑昌平乡”。过鲁源村,沿智源溪西岸北上,便至坤灵洞,坤灵洞又名夫子洞。据《阙里志·尼山》载:“溪流而南,其上为坤灵洞”。此洞相传为孔子诞生地。由坤灵洞而上,便是观川亭。是元至元四年(1338年)在大修尼山孔庙时,为纪念孔子在川观水而修建的,它位于尼山孔庙棂星门后狭长院落的东南角,亭四柱抬梁木架,灰瓦歇山顶,高、宽均为6米。亭内北面横悬“观川亭”木匾。相传观川亭是孔子看五川汇流的地方,这种说法更近于传说,站在观川亭前的望远台上,向东可以看到以孔子母亲颜徵在命名的颜母山,流淌在颜母山脚下的则是沂河,向南望去则是尼山水库,也叫做孔子湖。雨后,站在观亭内,居高临下,可望波涛翻腾,蔚为壮观,在川观水也是著名的“尼山八景”之一。
       观川亭仅是尼山孔庙诸多古迹中的一处。尼山原是孔子之父叔梁纥的封邑,唐代以前尼山之中有祭祀叔梁纥的庙宇。后周时期因失修重建后,开始以祭祀孔子为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孙袭封文宣公孔宗愿重修尼山孔庙,增加了讲堂、学舍兼有书院的功用。皇佑二年(1050年),宋仁宗以尼山为孔子诞生之地,封山神为毓圣侯。后尼山孔庙几经战乱和重建才形成现在的规制。
       尼山孔庙前为庙宇,后为书院,各自独立成区。庙宇为五进院落,三路布局,占地约15318平方米,有各种建筑27座69间,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为民居式四合院建制,正房3间,东西配房各3间。庙前为智源溪,跨其溪而建桥。尼山孔庙及书院1977年列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孔”的扩展项目。
       至今,尼山的古建筑群与周边山水相依,形同一体。在尼山的南麓,尼山大学堂依山而建,世界最大最高的孔子像已然伫立,汇聚了圣父、圣母、圣人的尼山圣境大气磅礴,美轮美奂。远观尼山,72米巍峨的夫子俯瞰山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也许会更加的强烈。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