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技术助力新疆考古实现新突破

2021-01-15 19:01:55

文章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今天,光学、微波、激光雷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虚拟现实、 物联网、大数据等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发挥 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文化润疆为己任的新疆考古人,紧追新时代步伐,将各种最前沿的空间科技融入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过程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飞跃。 


7.jpg


                                                                     建设大数据库系统平台

      不断完善数据库系统和所需软硬件的建设,完善 数据库建设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加强数据库建设专业梯队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强化空间资料整理,除了逐年配置新疆各地的历史卫星影像和考古资料外,还通过 卫星、航空、探地雷达等方式,不断丰富文化遗产的空间尺度、几何结构等相关数据,为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提供重要的线索。 

                                                                     加强田野考古数据采集 

      我们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完成对遗址、考古现场等的大面积数据采集;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对遗址、考古现场的几何和纹理信息记录,以数字的形式构建或储存三维模型,并使用摄影测量 技术,最终生成高精度、彩色的各类仿真模型;根据出土文物的特点,使用专业的二维、三维扫描设备进行扫描,或者使用专业的高清数码图像采集设备进行分段高清拍摄,并进行拼接处理,最终形成高清的二维或三维图像数据。我们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更快、更全面、更准确地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原始数据、成果等标准化,数字化,最终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及数据共享。 
 
8.jpg
 孔雀河流域烽燧、地貌、水系空间数据库建设

9.jpg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连续地层空间可视化

10.jpg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探方出土文物三维空间可视化

 强化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我们将获得的海量数据存储整合分析,进行三维重建,不断地转化为成果。通 过数据变化来监测评估文化遗产的各项影响因素,为文化遗产保护监测提供依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人工建模,产生现实空间远古场景等多维空间影像,让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更加直观,让更多的考古成果转化成能够惠及广大群众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促使考古研究工作从二维逐步向三维甚至四维空间迈进。 
      我们的考古空间大数据建设,不断从单个遗址向线路、流域乃至大区域的考古 大数据发展,在更大的作业范围内更科学、准确、高效地将考古成果进行科学汇集与 整合,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研究中发现的能力、研究与分析的手段、对未 知遗址的预测功能这三个优势特点。 
     未来,我们将从新疆文化遗产考古-空间大数据保护-展示全局出发,构建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体系,开展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系统研究,重点开展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探测理论与方法等问题研究,进一步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 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