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博圈微信公众号
01 京派建筑
北京曾为五朝古都,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从传统民居、官府宅邸到皇家建筑,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巅峰代表。天子脚下,皇城根上,人们对官方颁布的规制格外谨守。屋宇的高低,房间的大小,装饰的强度,色彩的华丽程度都一一写在会典里。一句「逾制者罪之」就区别了社会阶层与尊卑秩序,作为旧时城内最常见的建筑,北京四合院也因此成为合院式建筑的「模范生」。坐南朝北,中轴对称,以中为尊,故北京四合院的正房、正厅、垂花门都位于中轴线上。由前院、主院、后院构成的三进四合院宽广方正、格局规整,更是理想的京派标准四合院。
02 闽派建筑
在距离北京1900多公里的福建南部山区,同样以中为尊的福建土楼,却更推崇圆形布局在中央的尊位建祖堂。为了应对土匪频繁袭扰,定居在这里的人们选择一族之人居于一楼之内,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全楼帮扶。与北京四合院相比,福建土楼没有前后院之分,亦没有房间大小、尊卑之分,不讲究坐北朝南,而是向心而居。为加强土楼的防御力,外墙的厚度均在1-2米左右,只设一个大门。窗户也设在二层及以上,易守难攻,好似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03 湖湘建筑
古时生活在湖南湘西的人们由于山高地狭,生存条件堪称「严酷」。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土家族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利用长木柱代替地基,调节底部木柱的高低,让建筑适应地形的变化。人们或依山、或傍水建起了一座座吊脚楼,热闹了沱江两岸、湖南中部,存在一种家族聚居的住宅建筑。大屋有别于富贵大气的北方四合院,亦不同于小巧精致的江南民居。大屋规模庞大、外拙内秀,邵阳荫家堂、娄底曾国藩故居、岳阳张谷英大屋等,均是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大屋代表。其中邵阳荫家堂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占地9191平方米,拥有正屋108间、杂屋40间、天井44个、圆木柱156根,是一座体量庞大、布局井然的湖湘民居。
04 川派建筑
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常见类似吊脚楼的干栏式建筑。如傣族竹楼与吊脚楼不同,傣族竹楼不仅拥有大长腿,还头戴大檐帽。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为了应付澜沧江的「定期泛滥」,傣族竹楼底部由36跟木柱支撑。二楼离地2米以上,洪水来袭时,听任江水从楼板下流过,傣族同胞安堵如常。竹楼屋顶坡度大、屋檐宽,采用重檐设计,主要是为了便于排水,减少暴雨对建筑的伤害。
05 晋派建筑
当傣族同胞在与洪水斗智斗勇时,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可能正在祭天求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缺水、也缺木材。人们靠土为生,因地制宜,创造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窑洞。靠崖式窑洞沿山体曲线错落分布,层层叠叠,给人一种是山不是山的错觉;下沉式窑洞则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的独特建筑景观。独立式窑洞可围合成三合院、四合院,院落成群结队聚集成「堡」,宛如一座城池。「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简单凝练的八个字说尽了陕北农民一生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名字叫「家」。不论过去、当下,不管南方、北方,家与房子的概念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6 徽派建筑
湘西吊脚楼、傣族竹楼、陕北窑洞都是当地祖先们与天斗、与地斗,才留存下的住宅形式。但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却得到了大自然温柔以待。这里的人们对于建筑的追求不止有居住,他们还通过不同形式的建筑,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在古徽州,人们在天井院里安放家,在祠堂里安放历史,在牌坊里安放信仰。徽派建筑的精华不仅是某一栋宅院、某一座祠堂或牌坊,还有那一座座记录着先人智慧的传统村落。看似是随意在青山绿水间点下的一滴墨,晕染开来实则是祖祖辈辈大费周章、精心布局才造就如诗如画般的建筑景观。这份美景是难以描述的并非结构复杂,而是笔尖蘸不到江南烟雨,总少一两分婉约与灵气。
07 苏派建筑
徽派建筑在山水间绘制了一幅幅水墨画,同样是温柔富贵地的苏州,则将山水乾坤都装入了园林。文人士大夫们不仅为园林投入大量财力,还投入了大量笔墨。不仅有满眼看不过来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还要与曾经的园主人一起思考「与谁同坐」。苏轼说:「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园林是空间,也是意境。咫尺之内再现乾坤的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所代表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以及人文价值,更是当今我们倡导的东方美学的内核。
08 海派建筑
与东方美学相对应的西方建筑美学,在鸦片战争之后席卷了苏州的邻居上海,使得上海外滩在短短百年之间,于江边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不论是端庄沉稳的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不论是端庄沉稳的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都在黄埔江岸,向当时的人们展示着西方发达的建筑技术与时尚摩登的装饰审美。 这一切不仅让上海本土的商贸建筑脱胎换骨,也影响着上海的传统民居。 拥有江南民居的骨架装饰着西式建筑元素的石库门,成为海派民居的代表,点缀着西式山花的石头门框。开在屋顶的老虎窗、文人骚客蜗居的亭子间……石库门曾上演着旧上海最为真实细腻的人间百态。
建筑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生存状态和文明程度最显著的标志。从传统到近代,从民居到宫殿,中国传统建筑八大派系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开放包容、创新进取,是华夏文明在建筑史上留下的光辉印记。
0311-85093833 87168671
0311-85093730
石家庄市高新区长江大道9号筑业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