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临淄齐国故城 文物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

2020-06-29 13:35:29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年6月29日

作者:陈魁 昝金国

文物,是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地域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对于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活化与利用、重塑与创新,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使古老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拉近历史和现实以及民众距离的重要课题。

图片1.jpg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平面图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也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公元前859年齐国第七世国君齐献公开始以临淄为都城,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止,先后作为姜齐和田齐的国都长达630余年,前后为京为都1300多年,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且具有鲜明特色的齐文化,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深入挖掘齐国故城文物资源,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在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前提下,推进齐国故城文物资源合理适度利用,探索出一条既能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又能让文物“活”起来,使其蕴含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的路径,以此惠及人民群众,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资源分析

临淄齐国故城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从西周初年姜尚封齐建国,太公治齐,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使齐成为大国,为后来雄霸天下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亦成为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雄踞东方,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战国策·齐策一》)到了两汉时期,临淄为齐王首府,经济仍然十分发达,“齐临菑(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被称为汉“五都”之一。

作为齐国和齐文化重要载体的齐国故城遗址,位于淄河的西岸。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齐故城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城南北长4.2公里,东西长3.3公里,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廓城。小城衔筑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2公里,东西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

图片2.jpg 

大城西墙排水道口

城墙残垣部分尚存,是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有的地方高达5米,且夯痕城墙均依其地形而筑,多不取直线形,东、西沿河岸蜿蜒曲折,有城墙拐角24处,小城墙基宽一般在20~30米,最宽达50~67米。大城墙基宽都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建造年代分西周、春秋、秦汉等三个时期。

已探明城门11座,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共有主要街道10条,多与城门相通。城内排水系统,布局合理。现已发现4处排水道口,建造精巧,把天然河流、城壕(护城壕)和城内河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水网。

城内已发现有冶铁、炼铜、铸钱、制骨等四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已探出西周到春秋时期齐国贵族大、中型墓葬20余座,其中一座“甲”字型石椁大墓周围拥有规模宏大的殉马坑。齐国故城内外,还有众多的宫室台榭基址。桓公台坐落于小城内,与小城北门外的晏婴冢南北对应,其周围是大面积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他如遄台、梧台、雪宫台、孔子闻韶处等重要历史遗迹散布城内各处,而且周围的后李遗址、桐林(田旺)遗址、东周车马坑、田齐王陵等重要遗址,都与齐故城遗址中的文物资源一起,构建了一条以齐故城为中心,从史前一直延续至近代的文物古迹链条,使齐故城文物资源内涵更加丰富、构成更加立体、意义更加深远。

图片3.jpg

孔子闻韶处

活化思路分析

2019年11月11日,在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召开了“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研讨班,国家文物局关强副局长在开班式致辞中指出,走好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道路,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全新课题。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充分凸显齐国故城遗址具有的文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价值高、齐文化独特等特点,实现文物和旅游的有机融合,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文物诉说历史、传播文化、传承文明。

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夯实文物保护基础  文物是极其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公益属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其保护和利用必须有顶层设计,必须要有底线思维。只有做到有效保护,才能进行合理利用。依托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遗址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以点带面地将孔子闻韶处、殉马坑、排水道口、大小城连接处、桓公台、晏婴墓、10号宫殿基址、遄台等文物点串联起来,将文物点连线成文化面,构建成齐文化园区,强化齐国历史和齐文化的体验休闲功能,历史文化旅游的魅力就应运而生了。

如排水道口体现了古代城市水系管网建设的匠心独运、殉马坑则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地位身份和丧葬礼仪制度,这些都成为游客感受齐国历史、体验齐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多元化管理,推动项目引领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齐国故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探索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使齐国历史文化因素流动活化起来。通过齐文化园区创建、齐风韶韵体验、蹴鞠小镇建设、冶铸遗址参观等项目,用文物蕴含的齐文化这支“看不见的手”,牵引着游客知识增长、视野开阔、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支“看得见的手”。

建立齐文化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就文旅融合而言,乡村振兴要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两者最直接的结合就是旅游。依托齐国故城遗址和齐文化,助推建设齐都特色历史文化小镇。试想,杨柳依依、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熙熙攘攘,时时处处洋溢着齐风齐韵,彰显着东方大国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人物等,同时增加蹴鞠娱乐体验、冶铸和制陶操作、齐国馆驿住宿、地域特色餐饮等,让游客既动手实践,零距离感受齐国经济文化,还做到休闲度假相结合。从而使千年古都重新焕发活力,使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泱泱齐风。

加大科技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文物价值传播,利用线上方式,将齐国历史和齐文化的价值和承载的人文故事传送给广大网民,拓宽文物利用的途径与广度和深度,同时提升齐文化博物院、蹴鞠博物馆、姜太公祠、管仲博物馆等在游览体验中的服务功能,多增设研学游、体验游等项目,吸引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中,为文物保护利用增添生机与活力,助力文旅融合良性循环发展。

总之,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捆绑,而是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促进文化和旅游真融合、广融合、深融合,实现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山东省考古研究院)

编辑:张洁唯

初审:张小丁

终审:李  政

本文刊登于2020年6月26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