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的力量

2017-08-06 15:14:15

 保护难!修复难!

北京鲜鱼口历史街区被拆除,哈尔滨霁虹桥在惋惜声中被损毁,敦煌莫高窟风化严重;万里长城在无意识的破坏中“支离破碎”,佛光寺、应县木塔、故宫等诸多瑰宝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难题。

根据中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已登记不可移动的七十多万处文物中,17.77%保存状况较差,8.43%的保存状况差,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这些数据和案例都折射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不容乐观的现状。

遗产大国的“风光”背后,是“尴尬”的文化流失困境。追根溯源,是我们根本没有将文化发展置放到值得敬仰的重要位置,置放到精神和谐、内心舒畅的精神制高点。如何保护中国现存的文化遗产,在对其历史及艺术价值充分保持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修复,乃至积攒一定的修复经验,从而最大可能还原文物建筑的原始面貌,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依据《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建议》和《华盛顿宪章》,我们在修复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两个理念:

1、不仅要着重保护历史建筑本身,还要对历史建筑与街区及其间的长期的文化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保护。

2、重视对历史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一般不主张不做任何变动的“福尔马林式”的保护方式,而是主张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活化文化遗产,让历史建筑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解决传统保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文物修复的几个典型案例,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文物修复前后的变化以及利用水平。

div>